白天在雅安晒太阳,晚上到西昌看月亮,这曾经的奢望变成很多人的生活写照。 在雅安,对故土深深眷恋的西昌人,可以在思乡之时发动引擎,回家一解乡恋;对西昌怀有特殊感情的雅安人,也能更加方便地到西昌访友观景。 双城生活,从便利生活开始。……
“盼了多少年,终于通了。”雅西高速开通,是多少在雅的西昌人的梦想,是多少依恋西昌的雅安人的愿望,现在,梦想终于实现。
雅西高速公路,把雅安到西昌10多个小时的行车时间,骤然缩减到3个小时。白天在雅安晒太阳,晚上到西昌看月亮,这曾经的奢望变成很多人的生活写照。
在雅安,对故土深深眷恋的西昌人,可以在思乡之时发动引擎,回家一解乡恋;对西昌怀有特殊感情的雅安人,也能更加方便地到西昌访友观景。
双城生活,从便利生活开始。
回忆一段月城往事
她想:白天雅安晒太阳 晚上西昌看月亮
邛海边,金沙滩,这块在彭婆婆眼中魅力堪比上海外滩的地方,洒满彭婆婆爽朗的笑声,记录着彭婆婆人生的变化,也记录着西昌的变化,和雅安这座城市剪不断的感情……
西昌市邛海边,杨柳依依,微风拂面。邛海鱼虾丰富,捕鱼季节,渔民在湖边撒网,收获生机和愉悦,孩子们坐在湖边,任湖水沾湿脚背。夜晚,月亮又大又圆,照亮宽广的邛海,和城市夜景相映成辉。月色中,鱼鳞泛动光辉,湖面波光粼粼,不时有鱼虾腾跃而上,在寂静的夜晚闪烁灵动的生机,这是久居雅安的西昌人彭婆婆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邛海的景象。
邛海,承载了彭婆婆快乐的儿时记忆,也凝聚成她脑海中对于故乡的特殊符号。
彭婆婆拿出相册,一张一张翻看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勾起了她的回忆,上面有她的老师和姐妹,大家相聚在邛海边,相约去划船。这张照片拍摄于七八年前,彭婆婆还记得,那时候到西昌需要10多个小时,道路十分艰险,春节团圆的日子,由于泥巴山路况不好、路面结冰,彭婆婆也不能回老家过年,只有在第二年的三四月,气候好时,才能回家。三四月,正逢水果上市。红红的甜樱桃是彭婆婆最爱的水果,她总想带点鲜货回雅安,但是她担心水果在路上颠簸坏,一直没敢带。尽管道路颠簸,但是比起上世纪50年代已经好多了,彭婆婆回忆,那时回西昌需要三天,第一天晚上在荥经住宿,第二天晚上在石棉住宿,第三天才能到达西昌,到的时候,人已经疲惫不堪。
“现在好了,雅西高速公路开通。”彭婆婆很高兴,高速公路一通,他和西昌的亲朋好友相聚更方便了。前两天,她在西昌的同学打来电话,说通车后要来雅安玩。
现在,彭婆婆已经在西昌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雅西高速公路开通后,彭婆婆想回去看看亲人。以后可以在西昌和雅安两地住,在雅安避暑,到西昌过冬,甚至可以白天在雅安晒太阳,晚上回西昌看月亮。
曾从雅安徒步到西昌
他说:下次可以“飞”过去了
1950年,耿继斌从雅安徒步到西昌,最远的一天,走了近55公里,最后经过近半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西昌;1997年,耿继斌和夫人坐车花了10多小时去了西昌;2012年,雅西高速公路开通了,耿继斌的西昌之行,路程更近了……
年过八旬的耿继斌是我市著名的书画家,年少时两次徒步穿行在雅安与西昌的特殊境遇,让他对西昌有了深厚的感情,他的这两次徒步旅程也体现在他的许多书画作品里。对西昌,耿继斌只用了一个字来表达他的感情:“爱!”
1950年9月15日,耿继斌作为西康省委工作团成员赶赴西昌参加当地的土改工作。由于那时雅安到西昌尚不通车,100多人的工作团沿着红军的足迹,从雅安出发,翻过大相岭,越过大渡河,经过近半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冕宁。
由于当时的大相岭人烟稀少,山顶处充满了瘴气,为了避免中毒,一行人全用洗脸帕捂住口鼻前行。在翻越小相岭的一个峡道时,由于山很高,路面只有一米多宽,非常狭窄,100多人几乎是贴着山壁走过。“山路是悬崖峭壁,山谷是万丈深渊。”耿继斌说,同行的几个女同事还吓哭了。据耿继斌回忆,最远的一天,他们走了近55公里。“第一次到西昌,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地大人多,土地肥沃。”耿继斌说,第一眼见到西昌,他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城市。1951年,耿继斌接到上级任务,需立即赶回雅安,耿继斌独自一人徒步从西昌走回了雅安。从那次以后,耿继斌多年没去过西昌,但却对西昌有着深深的眷恋。直到1997年,在西昌的朋友盛情邀请下,耿继斌与夫人再次踏上去西昌的旅程,慰藉自己多年来对西昌的眷恋之情。这一次的行程,他和夫人坐车用了10多个小时。
“西昌的变化很大,城市更繁荣,更漂亮了。”这是耿继斌1997年去西昌后最大的感触。“我还想再去一次西昌。”耿继斌说,从1997年去过西昌之后,自己一直还想再去一次,但由于雅安到西昌的交通不便,他再去西昌的事不得不搁浅。但不久后,西昌之行又会实现。“雅西高速开通了,让我非常惊喜,我可以再去一次西昌了。”老人的脸上露出欣喜之情,“此刻,我知道雅西,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连接雅安和西昌的一条纽带。”
梦想在雅安延伸
他想:妈妈 我会常回家看看
西昌的大山大水,培养了蒋茂庆豪爽重情的性格,而湿润幽静的雅安,给他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挥洒青春的舞台,让他这个西昌汉子在雅安扎下了根……
在市某中学球场,记者见到了拳击教练西昌人蒋茂庆。
2008年,在成都当拳击教练的蒋茂庆来到我市,在某中学担任拳击教练,他培养的学生,代表雅安在各地的拳击赛坛上争金夺银。
为了搞好拳击事业,蒋茂庆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训练,他把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到工作上。
“拳击是我的爱好,也是我毕生的事业。”蒋茂庆说,“我现在有两个学生成绩不错,目前在西昌的省专业队训练。”
“训练之余,他们经常会给我打电话。我们在训练场上是师生,场下是很好的朋友。”蒋茂庆说,雅西高速公路通车以后,他计划5月去看望两个学生。雅西高速公路开通,缩短了蒋茂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把他们的心拉得更近了,也把他和故乡连得更紧密了。
蒋茂庆的母亲今年已经70岁,在西昌生活,蒋茂庆从小就深受母亲的疼爱,“儿行千里母担忧”蒋茂庆深深牵挂着远在西昌的妈妈。
蒋茂庆从14岁离家学习拳击到现在,一直觉得对父母很歉疚,在父亲生命垂危时,他都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母亲成了他心底最深的牵挂。不过,现在好了,雅西高速公路开通,蒋茂庆可以常回家看看了。
蒋茂庆性格豪爽,无论在西昌,还是在雅安,他都能广交朋友。他说,这可能和自己的出生地西昌有关。西昌的大山大水,培养了他豪爽重情的性格,而湿润幽静的雅安,给他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挥洒青春的舞台,让他这个西昌汉子在雅安扎下了根。
举杯吟唱建昌月
他说:那里有我的彝家好兄弟
“想念莫友云时,我会在有月亮的夜晚,拿一个杯子,盛一杯月光,面向西昌一饮而尽。”
仅仅一句话,饱含了何文对好友莫友云,对西昌无限的眷恋。
如今,雅西高速公路通车了,何文可以常常去找莫友云喝酒了……
天全人何文1992年在成都读大学时认识了同学莫友云,两人一见如故,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莫友云是地道的西昌人,也是个帅气的彝族小伙,彝族名字叫莫勒乌浅,有着彝族人的耿直与豪爽。“大学四年,我们亲如兄弟,有钱共花,有衣共穿。”何文回忆着与莫友云那段美好的大学时光,一起逃过的课、一起玩过的地方,一起追过的女孩……
1996年7月,毕业让他们不得不分开,回到各自的家乡。每逢佳节,他们总会打电话彼此慰问。1997年元旦,在莫友云的一再邀请下,何文去了西昌,那是他第一次去西昌。
“抵达西昌时,天还没有亮。跨出火车站,抬头见一轮明月悬在天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西昌的月亮,虽然显得落寞,但却非常皎洁。”何文说。
相聚过后的离别难免让人伤感。“离开西昌已是傍晚……”何文回忆着当时与莫友云的离别情景,“至今,再没去过西昌,包括莫友云结婚,生孩子都没去,路途太远了。”
何文说,虽然距离第一次去西昌已时隔多年,但跟莫友云的兄弟之情并未淡漠。有两次,莫友云到成都开会,还特地开车绕道到雅安来看何文。据何文介绍,莫友云对雅安也是情有独钟,在莫友云眼里,西昌与雅安都是各具特色的美丽城市,但雅安的“三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约好的雅西高速公路一通,我们就马上见面。”说到这里,何文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