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微博 | i| e | 360| w | 我想美容网 | 一起去留学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订阅本站
分享资讯网娱乐 → 彼时有声胜无声?

彼时有声胜无声?

www.zgfxnews.net 来源:联合早报 发布时间:2012-02-05 16:26:04

也丰富了戏剧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假设如果电影一发明就是有声片,没有经历默片时代,只怕电影至今还是呆板、夸张的舞台剧风格,因为老欧洲导演都没有突破无声局限的必要,这些默片语法也许不会被开发出来。 去年底,来了一出仿古默片《大艺术家》……

卓别林、爱森斯坦、小津安二郎,这三位分别来自西方世界、共产阵营、东方国度的早期电影大师,有啥共同点?原来,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有声片开始兴起并逐渐取代默片之际,他们是最坚决抗拒这一波电影革命的三位大咖。无他,三人当时都把电影定位为一种以视觉为主的艺术,一如在1992年电影《卓别林传》里,由小罗拔道尼饰演的卓别林以芭蕾舞来比喻电影,说:“如果芭蕾舞演出还要从头到尾加对白、旁白,那还有意境可言吗?”

在默片时代,历经了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奠定了现代电影语法的基础,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美学、法国印象派电影等突破 “无声”的局限而用影像和剪接表情达意,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等喜剧大师开发出全新的肢体表演技法,都让电影的艺术特质走向成熟。待到有声片诞生并迅速发展时,好莱坞经典戏剧主义开始大行其道,演员开始唠唠叨叨,用对白来推进剧情,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本质逐渐被一般商业导演和普罗大众所淡忘。

戏剧主义终究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延续至今。但蒙太奇、表现主义、肢体表演等技法,至今仍流行于各类电影中,成为全套电影语法不可分割的几个部分,也丰富了戏剧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假设如果电影一发明就是有声片,没有经历默片时代,只怕电影至今还是呆板、夸张的舞台剧风格,因为老欧洲导演都没有突破无声局限的必要,这些默片语法也许不会被开发出来。

去年底,来了一出仿古默片《大艺术家》(the artist),貌似很认真地在探讨默片和有声片的世代交替的艺术议题,出乎意料成为奥斯卡大热门,及影评人的宠儿――许多人把它视为启迪观众重新认识电影艺术的杰作。

很遗憾,我不这么想。

《大艺术家》基本上是一出充满小聪明的电影。在一片沉默 ,只是个地位受到新秀威胁的影坛阿哥的挣扎;然后片尾他冒出一句口音浓重的英语(还是根本就是西班牙语?),打破了他“为艺术而坚持”的假象(他是怕念不好英语对白!)。

其实,尽管电影作者可能原本不是如此打算,《大艺术家》终究被拍成一出媚俗的通俗剧。此片导演是法国人,但全片完全是从大美国、好莱坞观点出发,其结论是对经典戏剧美学和歌舞片类型的全面投诚。若要硬说此片是对于默片艺术的提纲挈领,那我就不能原谅它把前述欧洲那几个革命性的电影风潮当透明。

相关新闻
热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