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备受各方关注。经过将近一年施工,“江宁织造府”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进入最关键的古建和布展阶段。工程总设计、“两院”院士吴良镛将来宁会同各方面专家商讨确定布展方案。 “楝亭”设计易稿30多次 “江宁织造府”由吴良镛老先生担……
南报网讯 在大行宫“江宁织造府遗址”上兴建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一直备受各方关注。经过将近一年施工,“江宁织造府”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进入最关键的古建和布展阶段。工程总设计、“两院”院士吴良镛将来宁会同各方面专家商讨确定布展方案。
“楝亭”设计易稿30多次
“江宁织造府”由吴良镛老先生担纲总设计,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据了解,“江宁织造府”的古建风格既有清朝官府的富丽堂皇,又能体现出典雅别致的江南园林风味。整个“江宁织造府”的地面建筑分为4层,“楝亭”、“萱瑞堂”、“戏台”和“有凤来仪馆”等4组代表性建筑矗立其中;地下建筑两层,分“一府三馆”,即“江宁织造府”、曹雪芹博物馆、红楼梦博物馆和云锦博物馆,目前部分地下场馆已开始布展。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楝亭”基建已结束。现场施工负责人华永春介绍,再有10多天,“楝亭”的框架就能完全显露出来,它的最高点离地面有35米,其设计稿前后修改了30多次。
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伯父和父亲,先后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一职,江宁织造府在他们那个时期发展至鼎盛。当年的楝亭正是他们会客、吟诗作对的雅处。参与“楝亭”设计的东南大学博士都荧说:“现在建造的‘楝亭’,是‘江宁织造府’工程中的标志性建筑,但苦于缺乏可借鉴的历史文献,我们只能从现有的江南园林实物及历朝绘画中寻找参考,在设计中不断否定,最后从南宋绘画中得到启发,设计出现在的这个‘楝亭’。”
手工削出圆木柱
“楝亭”周围,10多位木工师傅忙碌着,有的用斧头削木柱,有的用凿子打孔。让记者惊奇的是,施工现场没有一个电源插头。“我们都是手工处理的。”正在打孔的刘师傅解释,“这里每根圆木柱都是用斧头削,再用刨子刨出来。电器的机械化痕迹太重,会让古建工程失去应有的韵味。”
“我们这里的木建工程基本不用钉子,是当作工艺品来做,用卯榫结合。”华永春说。据了解,这里的木工师傅都来自木雕技艺闻名全国的浙江东阳,很多人有不下20年的木工经验,参与过北京故宫,浙江雷峰塔、灵隐寺等古迹的维修。刘师傅补充说,像他们这样的木工熟手,光用斧头削木料,就要学3年。
不过,东阳木雕的木工风格是典型的徽派,和“江宁织造府”的江南园林风格在细节上不尽相同。为此,施工方还专门从苏州请来古建专家帮忙。
专等梅雨季节上油漆
华永春说,现在工期非常紧张,整个工程要在8月中旬完工。更为迫切的是,要赶在南京梅雨季节到来之前,将木制工程做好,以便涂刷油漆。
梅雨季节上油漆?这似乎不合常理。对此,都荧解释道:“‘江宁织造府’将采用生漆涂刷,生漆不同于现代有机化工材料做成的油漆,它是由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和桐油混合而成,施工需要一定的湿度,最好在梅雨季节进行。生漆是纯天然的,它不仅可以防止木质腐烂,而且比有机化合漆更为光亮和耐久。”
除了油漆,“江宁织造府”工程在很多细节方面都强调自然,避免现代化、机械化痕迹。都荧告诉记者:“古人的石座都是用凿子慢慢凿出来的,不可能非常平整。当然,‘江宁织造府’中的石座没时间完全靠手工凿,但我们还是要让工人在机械化生产的石座上再凿几遍,以求能和整个‘江宁织造府’的风格更为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