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微博 | i| e | 360| w | 我想美容网 | 一起去留学 乐卡网 血拼吧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订阅本站
分享资讯网综合 → 13户人家VS20万游客

13户人家VS20万游客

www.zgfxnews.net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2-4-19 9:43:25

黄氏至少三代人都曾在下书院读过书,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黄嘉善。后来为避农耕山樵之扰 ,黄氏家族又在下书院东侧约 1.5公里的石门山主峰下,建房3间,被称为上书院。黄氏家人白天在上书院读书,夜晚回下书院就宿。黄嘉善后学成名就,明万历年间官……

如果没有当地居民引领,外人很难找到通向这里的道路;如果没有近年增设的石刻,很多人不知道这里就是崂山六大书院之一下书院旧址 ,明朝嘉靖年间即墨望族黄嘉善曾在此读书;如果没有13户居民的坚守 ,外人也很难理解这里的现代“隐居”生活:喝着山泉水吃着野菜,却使用着无线上网设备等现代科技。这里就是城阳区夏庄街道少山社区下书院景点,近年来逐渐被外人熟知,每年近20万人次前来游玩。18日,记者探访了这座只有13户居民的自然村。

18日上午,岛城天晴气暖,到处春意盎然。记者前往下书院景点,只听说这里地处石门山西麓山谷中,距市区较近,但沿着王沙路拐入少山社区时,还需从一条村中小路穿过。不经当地人指点,很容易走错。

石门山渐行渐近,沿路风景与市区截然不同,山坡上郁郁葱葱,山石中间点缀着一簇簇黑松,上千棵杏树分布在房前屋后,粉墙红瓦掩映其中。路边梨花盛开,一条小河蜿蜒流淌,激流处水声潺潺,偶有中年妇女俯身浣衣。如果不是偶尔看到汽车,很容易让人产生进入“世外桃源”的错觉。

居民徐其文已经在这里居住了60年。“从清朝乾隆年间搬迁至此,我们家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徐其文介绍,目前下书院村仍有13户居民,以徐姓为主。年轻时,徐其文曾梦想着成为城里人,但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现在有条件了,反而不愿出去了。”

下书院村地处狭长山谷中,民居依山而建,村民面山而居。村落内外种满了杏树,这就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少山杏”。山泉水四季不断流,村民在半山腰砌上石井,汇积的泉水经由管道可直接淌进各家各户。杏林丛中 ,荠菜、苦菜、蚂蚱菜、老虎芽……各种野菜俯拾即是。

明代尚书曾在此读书

除了山林景观,最让村民引以为傲的是,村里的文脉有着五百余年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在徐其文家东侧,一尊巨石上刻着“明黄嘉善读书旧址”几个大字,这是徐其文1999年出资所立。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即墨望族黄氏在此地筑院宇,设家塾 ,习称“书院”。“下书院当时正房四间,砖瓦结构,东西两偏,筑有院墙。”徐其文介绍,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这些年他收集了很多有关下书院的资料。

据了解,黄氏至少三代人都曾在下书院读过书,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黄嘉善。后来为避农耕山樵之扰 ,黄氏家族又在下书院东侧约 1.5公里的石门山主峰下,建房3间,被称为上书院。黄氏家人白天在上书院读书,夜晚回下书院就宿。黄嘉善后学成名就,明万历年间官至兵部尚书。

“历经500多年,现在上、下书院都已经无迹可寻。”徐其文说,为了把下书院的文脉传承下去,近些年,他把石门山周边各种传说故事收集起来,与他人共同出版了一本《石门山风情》。今年春季,他又自费在山上修筑了两间仿古建筑,计划作为书屋,来丰富下书院的人文气息,眼下建筑刚刚竣工。

年轻人舍城市住山村

近年来,下书院景点引起了青岛市民的注意。少山社区工作人员周翔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下书院附近赏杏花、尝杏、郊游的市民,已经接近20万人次。

徐其文家经营着目前少山社区最大的农家宴。“农家宴主要以周边山上野菜为主,一年四季都能供应上。”徐其文介绍,目前这里的日均接待能力约200人。徐其文雇了15名帮工,其中17岁的市北区小嫚儿孙瑜,是较为特殊的一个。“我以前在市区的ktv当收银员,厌烦了那种整天喧闹的场合。”孙瑜称,得知深山中有这么一处安静的地方,她就过来了。

村里部分年轻人,如今也把下书院看成“世外桃源”。徐其文的儿子徐立克毕业后,在外闯荡了四五年,最终还是回到村里。“城里虽说生活方便,但村里山好水好环境好,实在不愿意出去。”徐立克说。

徐其文说,儿子结婚时,他曾打算到市区为其购置一套房子,但儿子不同意,最终把家里的老屋装修了一下当婚房。徐立克的房间铺着木地板,宽大的办公桌上摆着笔记本电脑,还能无线上网。“除了孩子上幼儿园不方便之外,其他都挺好。”徐立克说。

相关新闻
热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