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成立第一支马拉松专业队。1983年,刚刚成立的甘肃马拉松专业队就远赴北京,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1984年,焦光明组织了兰州一些长跑爱好者成立了兰州业余马拉松队,并选拔5人参加了当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 “马拉松让……
“马拉松赛场好像一个眼口很大的筛子,筛筛筛,好多人都被筛下去了,剩下几个粗的,没有掉下去我们是幸运的,坚持参加了这么多的比赛,经过许多你们很难想象的磨难……”如今焦光明被人们形容最多的一个词是“传奇”,其实在他自己看来,每个人生活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再过一个月,2012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又将启幕。焦光明,这个今年77岁的老人再一次为自己制定了备战计划和目标,作为甘肃乃至全国马拉松赛的先行者,正用自己的方式向人们诠释着“老而弥坚”的意义。
本报记者 唐学仁
登山跑步一个不落
“再过一个月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又开始了,这次我得跑出个好成绩。”
一张方桌摆在卧室的中间,77岁的焦光明左手端着高脚杯,小抿一口白酒,右手握着筷子夹起小女儿给他煮的饺子,活像电视里的“老东家”。卧室不算太大,除了一张床,空余的地方都摆满了他参加各种赛事时获得的奖杯与纪念品。这些都是他的“宠物”,每一件他都叫得上名字。
“我经常锻炼,跑步登山的,再说我心态也很好,所以显得年轻嘛!”焦光明穿着红色的运动裤,白色的跑鞋,一身亮色的打扮让他看起来很“年轻”,说起自己的“年轻”他顿时兴奋,笑声爽朗。
锻炼、参赛,指导马拉松爱好者训练,焦光明说自己的后三十几年就干了这两件事。他的面庞被太阳炙烤得黝黑,头发花白,但走起路来却快步如风,胸膛直挺。周围的人都说,这老头跟年轻人差不多。无论是早晨或傍晚,跑步对于他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每天最少5公里,最多20公里,雷打不动地跑。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老焦说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光合作用强,氧气多,很适合锻炼。
“再过一个月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又开始了,这次我得跑出个好成绩。”但焦光明老人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带动更多人喜欢这项体育事业。
5月3日傍晚,焦光明按时出门锻炼。听说记者要拍照,他特意穿上了一套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运动服。“这是我去加拿大参加马拉松比赛时穿的。”焦老一边做着跑步前的热身活动,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跑步前的热身动作。从龚家湾的家门口开始到滨河路,再从兰石厂绕回来,焦老跑了10多公里,汗流浃背的他停下来后并不是立即坐着休息,而是把腿搭在护栏上拉伸韧带,接着再放松腹肌和腰肌,最后按摩腿部肌肉。
“这样的话肌肉有紧有松,就不会僵硬,长期这样锻炼,身体每个部位都不会有毛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参加的马拉松赛事多了,焦老也就没什么紧张感了,他用“逍遥”来形容自己的备战。而除了跑步,焦老每隔几天还会约上几个同伴去登山。不过,距离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很近了,他最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跑步上,除了每天给自己定了不同的锻炼计划和目标外,还要带着参加今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业余赛的部分队员备战。
“今年我组建了340人的方队,都是马拉松爱好者,我得指导他们如何在赛场上调整,做好体力分配,争取跑个好成绩。”
坚持奔跑 感悟生命力
“我虽然是70多岁的年龄,但有着40岁的精神,30岁的干劲,20岁的理想。”
事实上,焦老与马拉松的结缘源于他对跑步的爱好,开始他只是本着锻炼身体的因素,在过去的30年里,不论刮风下雨,都坚持了下来。现在,在龚家湾机车厂家属院里,只要提及焦光明,几乎无人不知。由于焦老的名气,经常会迎来各种不速之客。
“经常有一些马拉松爱好者前来请教,还有一些单位想请我做教练。”焦老说自己年纪大了,教练已经不能胜任,但依然会指导那些前来咨询的爱好者。比如跑步的技巧、动作要领、体力的锻炼和调整。尤其是跑到30到35公里之间,被称为马拉松赛上的“鬼门关”。“这5公里之内,身体里聚集的能量消耗殆尽,要靠肌糖元转换成能量,许多人在这个时候调整不好就会出问题,晕倒甚至猝死。”于是,在参阅了大量的长跑训练书籍后,焦老发明了自己的绝招:赛前“缺糖训练”法。
焦老不喜欢别人提及一些诸如“意义”“理想”之类的大问题。当被记者问到常年坚持参加马拉松赛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把跑马拉松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时,他毫不犹豫地摆摆手:“我没有那些很大的理想,对我来说,马拉松赛是人生的一次磨炼,如果你跑过马拉松,就会懂得什么都很简单,什么都很平常。生命是真实的,健康最重要。但是,光我自己健康不算健康,使很多人都健康,这才算健康。我经常给我身边的孩子们说,我虽然是70多岁的年龄,但有着40岁的精神,30岁的干劲,20岁的理想。我非常高兴、非常快乐,如果我能跑得动,我就能宣传到100岁。”
焦老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指导过多少人,也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次马拉松大赛了,他只记得每次跑完马拉松就像是结婚一样令他兴奋。他时不时地拿出参赛时获得的奖牌和奖杯向记者展示,谈话间起身做一些跑步的动作,他认为粗粝的生活铸造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马拉松是自我抗争的战场
“我有胆量参加并坚持下来,一是自己勇气可嘉,再嘛,就是有点二,有点神经质的感觉。”
此前在所有关于焦光明的报道里,都不约而同地称他为“兰州马拉松第一人”。焦老说起这些就会显得很激动。他时而起身比划手势,时而拿起香烟盒在桌上拍两下,他对这个堂皇的“帽子”有些不以为然。但不能否认的是,焦光明作为一个马拉松选手,几乎是伴随并见证着兰州马拉松的成长与壮大的。每一段关于兰州马拉松的历史他都如数家珍。
在1981年参加完铁道部组织的马拉松赛后,回到兰州的焦光明在甘肃省体委和省田协联合举办的一次田径座谈会上,提出了诸多组建甘肃马拉松队的建议。用他的话说:“因为马拉松是最大的、最时尚的、最容易出成绩的项目”。而甘肃正好有着亚高原的优势,组建专业的马拉松长跑队,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事实也正是如此。1982年底,甘肃成立第一支马拉松专业队。1983年,刚刚成立的甘肃马拉松专业队就远赴北京,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1984年,焦光明组织了兰州一些长跑爱好者成立了兰州业余马拉松队,并选拔5人参加了当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
“马拉松让多少人着迷,又让多少人兴叹,是一项让人产生 "伟大"感受和愉悦的运动,当你在平坦的路上跑着,像风一样越过公路、越过田野,你会忘记烦恼、忘记喧闹、忘记鸡毛蒜皮、忘记钩心斗角。”焦老对于马拉松的理解还不仅仅如此,在他看来,马拉松赛就是“文明时代的战争”,也是个不小的战场,只不过在这个战场上是自己和自己抗争。
1997年,时年62岁的焦光明在北京参加了“中日百公里联谊赛”。对于60多岁的老人来说,百公里赛程的艰难几乎难以想象,但焦老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跑了11小时44分还没事,也算是个奇迹。之前的1988年,第二届泰山国际暨全国登山活动上,焦老夺得了冠军。当媒体的记者们围着他要采访时,焦老说当时他气喘的无法说话。“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觉得这样高强度的赛事我有胆量参加并坚持下来,一是自己勇气可嘉,再嘛,就是有点二,有点神经质的感觉。”
近几年,焦老几乎告别了马拉松的赛道,但他依然是甘肃常跑登山大队的总教练。提及此,他又一次激动,前来采访他的记者们都将“常”字误写为“长”字。他说“常”字正好代表了业余,更代表着经常,也就是坚持的意思。
马拉松铸造永不放弃的灵魂
“跑马拉松就应该像在烧红的铁板上跑,轻轻触摸大地。这样不仅姿势优美,而且不容易疲劳。”
“马拉松运动,最重要的不是赢得金牌,而是克服道路上难以想象的困难。”那么长的距离,要一口气坚持跑下来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焦光明的秘诀就是:跑步的时候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同样,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充分享受现有美好的生活,从运动中寻找快乐,从运动中捕捉生活的乐趣。
不仅如此,焦老对马拉松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无论是运动员还是业余选手,跑马拉松就应该像在烧红的铁板上跑,轻轻触摸大地。这样不仅姿势优美,而且不容易疲劳。他最遗憾那种跑起步来,脚发出“啪啪”声音的跑法。
焦老说:“奥运会上有很多单项比赛,为什么要在隆重的闭幕式上为马拉松优胜者颁奖?因为马拉松铸造着一个永不放弃的体育灵魂:挑战极限的勇气,超越自我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意志。所以,有一位跑过马拉松的人这样说,"跑过马拉松,你的人生就完美了。但是,只要敢于站在马拉松的起点,你就是英雄。"可以说在马拉松赛场上,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有资格获得冠军般的掌声和赞誉。”
因为焦老的影响,他的妻女也都跟着跑步,而周围的邻居也都成了他的跟随者。
去年,焦老带领全家7口人参加了兰州马拉松赛,妻子李海燕跑完半程,他本人则跑完了全程,其他成员均跑完了10公里。焦老说他去年的成绩不好,是全程的最后一名,主要是赛前饮食没有掌握好,比赛的当天拉肚子影响了成绩。但今年,他信心十足。“说实话,在我这个年龄段,如果不赶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参加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我会很遗憾的,”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跑下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长跑健身的队伍中。“这不仅是马拉松精神,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焦老如是说。旁边的妻子则眯着眼插话:“跑步还能跑出你这样的精神高度来!你就好好带我跑吧!”此时的焦老,望着旁边的妻子,竟然有点羞涩地笑了。